【大意失荆州是什么时候的典故】“大意失荆州”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三国时期典故,出自《三国志》和《三国演义》,讲述的是蜀汉名将关羽因轻敌冒进、疏于防范,最终失去荆州要地,导致兵败被杀的故事。这个典故常用来警示人们做事要谨慎、不可掉以轻心。
一、
“大意失荆州”发生在东汉末年至三国初期,具体时间大约在公元219年。当时,关羽镇守荆州,是蜀汉的重要战略要地。由于他骄傲自满、忽视孙权与曹魏的联合威胁,最终被东吴偷袭,失去了荆州,也失去了生命。
这一事件不仅标志着蜀汉在荆州的战略优势丧失,也成为三国局势变化的重要转折点之一。后人常用“大意失荆州”来形容因疏忽或轻敌而导致的重大损失。
二、表格形式展示关键信息
项目 | 内容 |
典故名称 | 大意失荆州 |
出处 | 《三国志》、《三国演义》 |
发生时间 | 公元219年(东汉末年,三国初期) |
主要人物 | 关羽、吕蒙、孙权、曹操 |
背景 | 蜀汉与东吴结盟对抗曹操,关羽镇守荆州 |
事件经过 | 关羽轻敌,未防备东吴偷袭;吕蒙假意归顺,趁机夺取荆州 |
结果 | 关羽兵败被俘,最终被杀;荆州失守 |
历史影响 | 蜀汉失去重要战略据点,三国格局发生变化 |
后世意义 | 警示世人:不可轻敌、需谨慎应对复杂局势 |
三、结语
“大意失荆州”不仅是三国历史中的一个重要节点,更是一个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历史教训。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复杂的局势时,必须保持警惕、审慎判断,避免因一时的疏忽而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