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貊是什么意思】“貊”是一个汉字,读音为“mò”,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主要出现在古代文献或特定语境中,具有一定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以下是对“貊”字的详细解释。
一、
“貊”字最早见于《说文解字》,其本义是指古代北方或东北部的一个民族,常与“夷”、“狄”等并称,用于泛指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在古文中,“貊”也常用来形容野蛮、粗俗的行为或人。此外,在一些地名或姓氏中也可见到“貊”字的使用。
随着时代发展,“貊”字逐渐淡出日常用语,但在研究古代民族、历史、语言等方面仍具有重要意义。
二、表格展示
| 项目 | 内容 |
| 字形 | 貊 |
| 拼音 | mò |
| 部首 | 虫(虫字旁) |
| 笔画 | 17画 |
| 基本含义 | 古代北方或东北部的一个民族;也指野蛮、粗俗的人或行为 |
| 引申义 | 常用于古代文献中,表示边疆少数民族或非华夏族群 |
| 现代使用 | 较少出现在日常语言中,多见于学术或历史研究 |
| 相关词汇 | 北貊、貊人、貊族 |
| 出处 | 《说文解字》、《史记》、《汉书》等古代文献 |
三、补充说明
在古代文献中,“貊”常与“夷”、“狄”并列,如《左传》中有“东夷、西戎、南蛮、北狄、中华夏”的说法,而“貊”则属于北方或东北方向的族群。这些族群在当时被视为“异族”,与中原文明存在文化差异。
在现代汉语中,“貊”字虽然不常用,但作为历史术语,仍然具有研究价值。例如,在考古学、民族学、历史学等领域,常常需要了解“貊”所代表的古代民族及其文化特征。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貊”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汉字,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了解它的含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的民族关系与文化多样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