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屋建瓴的意思】“高屋建瓴”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史记·高祖本纪》。原意是指从高屋顶上倒瓶中的水,比喻居高临下、势不可挡的形势或策略。现多用来形容对事物有全面而深刻的认识,能够把握全局、掌握主动权,具有战略眼光和宏观思维。
一、成语释义总结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高屋建瓴 |
拼音 | gāo wū jiàn líng |
出处 | 《史记·高祖本纪》 |
原意 | 从高屋顶上倒水,形容居高临下、势不可挡 |
现代用法 | 形容对事物有全面认识,能把握全局、掌控局势 |
近义词 | 居高临下、运筹帷幄、统揽全局 |
反义词 | 一叶障目、目光短浅、顾此失彼 |
二、详细解释
“高屋建瓴”字面意思是站在高处的房屋上倒水,水流顺势而下,势不可挡。这个成语形象地表达了在高位、高点上所拥有的优势和控制力。
在现代语境中,它常用于形容一个人或一个组织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能够从整体出发,制定出有效的策略,具备前瞻性和战略性思维。比如在企业管理、政策制定、军事指挥等方面,都常用到这个成语来强调“高瞻远瞩”的重要性。
三、使用场景举例
场景 | 应用示例 |
企业战略 | 公司高层在制定发展战略时,需具备“高屋建瓴”的眼光,才能把握市场趋势。 |
政策分析 | 政府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必须从全局出发,做到“高屋建瓴”。 |
军事指挥 | 将领在战场上若能“高屋建瓴”,便能掌握战局主动权。 |
学术研究 | 在学术研究中,“高屋建瓴”的思维方式有助于发现新的研究方向。 |
四、总结
“高屋建瓴”不仅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和领导能力的体现。它强调了从高处看问题、从整体把握局势的重要性。在当今快速变化的社会中,具备这种思维方式的人往往能在竞争中占据先机,取得更好的成果。
通过理解并运用“高屋建瓴”,我们可以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更加理性地分析问题,做出更具前瞻性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