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7课知识点】本课主要讲述的是中国现代史中的重要阶段——“改革开放的起步”。通过学习这一课,学生能够了解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所进行的重大改革和开放政策,以及这些政策对国家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
一、主要
1. 背景与原因
改革开放是在经历了“文化大革命”之后,国家面临经济停滞、人民生活水平低下的严峻形势下提出的。邓小平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强调发展生产力,推动国家现代化。
2. 改革开放的启动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着改革开放的正式开始。会议决定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并提出了改革开放的基本方针。
3. 农村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农村实行“包产到户”的责任制,极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4.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城市企业逐步实行扩大自主权、实行承包经营等措施,增强了企业的活力和市场竞争力。
5. 设立经济特区
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成为首批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管理方式,吸引外资和技术,带动了全国的经济发展。
6. 对外开放政策
中国逐步打开国门,引进外资、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7. 思想解放与理论创新
邓小平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改革开放提供了理论支持。
二、重点知识点表格
知识点 | 内容 |
课程名称 | 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7课 |
时间范围 |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 |
核心内容 | 改革开放的起步与实施 |
主要人物 | 邓小平 |
重要会议 |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 |
改革内容 |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企业改革;设立经济特区 |
开放政策 | 对外开放,引进外资、技术、管理经验 |
思想基础 |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
历史意义 | 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 |
三、学习建议
- 要理解“改革开放”不仅是经济上的变革,也是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 注意区分“改革”与“开放”的不同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 结合现实生活,思考改革开放对今天社会的影响。
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落后走向发展的历史进程,增强对国家发展道路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