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案而起的意思】“拍案而起”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人在受到强烈刺激或情绪激动时,突然站起来的动作。这个成语不仅表现了动作的激烈,也反映了说话者内心的愤怒、不满或强烈的反应。
在日常生活中,“拍案而起”多用于描述对不公、不合理现象的强烈抗议,或是对某种观点的强烈认同。它不仅仅是一个动作描写,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方式。
一、
“拍案而起”原意是指拍打桌子猛然站起,现多用来形容人因情绪激动而做出激烈的反应,通常带有愤怒、不满或震惊的情绪。该成语常用于文学、演讲或评论中,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二、表格展示
词语 | 拍案而起 |
拼音 | pāi àn ér qǐ |
释义 | 拍打桌子,猛然站起,形容情绪激动、愤怒或震惊时的激烈反应。 |
出处 |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项王按剑而跽曰:‘壮士!’……”(注:虽非直接出处,但类似语境常见于古代文献) |
用法 | 常用于书面语或正式场合,表示强烈的情绪反应。 |
近义词 | 愤怒不已、拍案叫绝、怒发冲冠 |
反义词 | 安之若素、不动声色、泰然自若 |
例句 | 面对这种不公平的待遇,他拍案而起,大声质问。 |
三、使用场景举例
- 新闻评论:记者在报道某事件时,可能会说:“面对官员的失职行为,他拍案而起,坚决反对。”
- 文学作品:小说中描写人物情绪爆发时,常用“拍案而起”来增强画面感。
- 日常对话:虽然较少用于口语,但在强调情绪时,也可说:“他一听这话就拍案而起,气得不行。”
四、注意事项
“拍案而起”虽然形象生动,但在正式写作中应根据语境合理使用,避免过度夸张。同时,要注意其情感色彩偏负面,多用于表达愤怒或不满,不宜随意用于中性或正面情境中。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拍案而起”不仅是一个动作描写,更是情绪和态度的体现。在不同的语境中,它可以传达出强烈的情感波动,是中文表达中极具表现力的一个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