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尽已无擎雨盖中的擎雨盖指的是什么意思】“荷尽已无擎雨盖”出自宋代诗人苏轼的《赠刘景文》一诗,全诗为:
>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这句诗描绘的是深秋时节的景象,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友人的劝勉。
一、
“荷尽已无擎雨盖”中的“擎雨盖”是一个形象化的比喻,用来形容荷花在盛夏时节所形成的荷叶,其形状如伞盖般撑起水面,可以遮挡雨水。到了深秋,荷花凋谢,荷叶枯萎,因此“荷尽”表示荷花已经凋零,“擎雨盖”也就不复存在了。
这一句诗通过描写荷叶的凋零,暗示了季节的变化,同时引出下一句“菊残犹有傲霜枝”,用菊花在寒风中依然挺立的形象来对比,突出秋天虽萧瑟,但仍有值得欣赏之处。
二、表格展示
| 词语 | 含义 | 诗句出处 | 作用 |
| 荷尽 | 荷花凋谢,荷叶枯萎 | 《赠刘景文》 | 表示季节由夏入秋 |
| 擎雨盖 | 形容荷叶如伞盖般撑起水面,可遮雨 | 《赠刘景文》 | 比喻荷叶的形态与功能 |
| 菊残 | 菊花凋谢 | 《赠刘景文》 | 对比荷叶的凋零 |
| 傲霜枝 | 菊花在寒霜中依然挺立 | 《赠刘景文》 | 突出坚韧不屈的精神 |
三、延伸理解
“擎雨盖”不仅是对荷叶外形的描述,更隐含了自然界的保护与支撑之意。在古代诗词中,常以自然景物象征人生境遇或人格品质。苏轼在此诗中借景抒情,既是对朋友的劝慰,也是对生活哲理的表达:即使在衰败的季节,也有值得珍惜的美好。
通过这样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诗中意象的运用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