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胆俱裂的意思下面详细给大家介绍】“肝胆俱裂”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人因极度震惊、恐惧或悲痛而内心受到强烈冲击,情绪崩溃到极点。这个成语在文学作品和日常表达中较为常见,尤其在描写人物心理变化时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成语的含义、用法及相关知识,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进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呈现相关信息。
一、成语释义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肝胆俱裂 |
拼音 | gān dǎn jù liè |
出处 | 《后汉书·王符传》:“心如刀割,肝胆俱裂。” |
释义 | 形容极度悲伤、恐惧或震惊,内心痛苦至极。 |
用法 | 多用于书面语,形容情感剧烈波动的状态。 |
近义词 | 心如刀割、痛不欲生、惊心动魄 |
反义词 | 泰然自若、无动于衷、漠不关心 |
二、使用场景与示例
场景 | 示例句子 |
悲剧发生时 | 听到亲人突然去世的消息,他肝胆俱裂,无法接受现实。 |
惊险场面 | 看到那场车祸的现场,所有人都肝胆俱裂,久久不能平静。 |
文学描写 | 小说中描写主人公得知真相后的反应,用“肝胆俱裂”来渲染气氛。 |
三、成语结构分析
- 肝胆:指人体内的内脏,象征人的内心。
- 俱裂:都破裂,表示极端的情绪冲击。
- 整体结构为“名词 + 名词 + 动词”,形象地表达了情绪的激烈程度。
四、文化背景与延伸理解
“肝胆俱裂”源于古代对身体与情绪关系的认知,古人认为“肝胆”是情感的象征,因此用“肝胆俱裂”来形容极度的心理创伤。这种表达方式体现了中文语言中“以形写情”的特点。
在现代汉语中,虽然“肝胆俱裂”不再常用,但在文学、影视作品中仍能见到它的身影,用来增强情感表达的力度。
五、总结
“肝胆俱裂”是一个富有表现力的成语,适用于描述极端情绪状态。它不仅在语言上具有美感,也反映了古代对人类情感的深刻理解。通过了解其出处、用法及文化背景,我们可以更准确地运用这一成语,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
结语
成语不仅是语言的精华,更是文化的载体。“肝胆俱裂”作为其中的一员,值得我们去学习和体会。希望本文能够帮助您更深入地理解这一成语的内涵与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