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对于嵘木梗都是非常感兴趣,为此小西小编特地为大家在网络上搜集了一些与嵘木梗相关的内容,那么接下来就由小西把搜集到的相关内容分享给大家吧。
1、根据公开资料,《采葛》的作者不是嵘木梗,它是先秦时期作品,作者不详。
2、 全文如下: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这首诗采用了民间情歌常用的托兴比、兴、赋等手法。
3、全诗三章,每章四句,用比的手法是明显的。
4、在“葛”草一类植物的叶子上,容易附着露水之类的东西,因而古人常用来比喻男女间脉脉含情。
5、首句说“彼采葛兮”,如果是在古代男女间常用的隐语中,就意味着那男子在采葛,而女子看见了他;而次句“一日不见”,则意味着已经过去了好几天。
6、至于三句“如三月兮”,则是说过去的日子象三月那么长;四句“如三秋兮”和“如三岁兮”,也是说同样的意思。
7、“萧”、“艾”也是香草。
8、这里是指用葛之蔓延相比附萧蔓之绵长。
9、据汉刘向《说苑》,引诗“萧”则可以香止臭;后来就有弃妇哀其守贞不辱,“虽居污朝乱世,而不为人贱者,正以取异于萧艾之节也。
10、”在这里“萧”、“艾”已借有刺耳之义,与此处的诗意正相反。
11、如果以为萧也属于可以延续的东西的话(另一说认为艾是可以蔓延伸展的东西),那就还应当把本诗视作抒情诗看待。
12、 全诗三章,前两章的前两句都是“彼采(某草)兮”,后两句则都是以一种植物的生长过程来比喻因情人的远离而造成主人公相思之苦;后一章则反过来前两句后改为“彼采(某女)兮”,后两句仍以相思之苦造成主人公精神上的煎熬与压抑,三章自有不同的寄托,而又一脉相承。
13、它又是对社会意识所形成的这种心态的一个揭示与写照,由于诗歌出自人们心底情不自禁的歌唱,因而它还多少透露了社会的和历史的消息。
14、全诗用语朴实无华,但却十分感人。
15、尤其是对这种煎熬心灵的相思病态心理的描摹刻画,更是入木三分。
16、它告诉我们,人们之间的相互思念与追求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
17、但是这却往往是在社会意识作用下的必然结果。
18、这种社会意识造成的痛苦乃至灾难也正因此而最为深刻、惨痛。
19、诗歌则因此而揭示了更为广阔复杂的人性内容与历史内容。
20、 至于以草名来指代人物这一民间诗歌常用的修辞手法或可不必认真求证,更何况历史记载上的芜杂真伪使这一切也都无从考证了。
21、此诗的可贵之处也正在这里:它既是那样的朴素自然、明丽晓畅,又是那样的奥妙深曲、感人肺腑;既是那样的优美自然、俗白流畅,又是那样的生动形象、内涵丰富;既是以情辞为主导、又不乏韵致与节奏感的民间歌谣特色等等特点同时存在并表现出来。
22、这正是它的艺术魅力之所在。
以上就是关于【嵘木梗】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