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提面命的典故】“耳提面命”是一个源自古代汉语的成语,常用来形容长辈对晚辈的殷切教导或叮嘱。这个成语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教育与传承的价值观。
一、成语释义
词语 | 含义 |
耳提面命 | 指在耳边叮嘱,在面前教诲,形容恳切地教导或叮嘱。 |
二、出处与典故
“耳提面命”最早出自《诗经·大雅·抑》:
> “诲尔谆谆,听我藐藐。匪我言耄,尔用忧谑。多将熇熇,不可救药。……匪我言耄,尔用忧谑。多将熇熇,不可救药。”
这段诗文原本是周王对臣子的劝诫,后人将其引申为长辈对晚辈的严格训导。后来,“耳提面命”被广泛用于描述长辈对晚辈的耐心、细致的教导方式。
三、使用场景与含义演变
使用场景 | 含义 |
家庭中 | 父母对子女的教导和提醒 |
教育中 | 老师对学生认真负责的指导 |
工作中 | 上级对下属的叮嘱与告诫 |
文学作品中 | 表达一种深切的关怀与责任 |
随着时代发展,“耳提面命”虽然仍保留其本意,但有时也带有一点“唠叨”或“啰嗦”的意味,尤其在现代语境中,可能带有轻微的负面色彩。
四、成语故事(简要)
相传春秋时期,齐桓公重用管仲,管仲辅佐他成就霸业。有一次,齐桓公问管仲:“你为何能如此成功?”管仲答道:“我虽有才,但更得益于我的老师鲍叔牙的耳提面命。”这说明了在成长过程中,良师的指导至关重要。
五、总结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耳提面命 |
出处 | 《诗经·大雅·抑》 |
原意 | 长辈对晚辈的亲切教导 |
现代用法 | 可褒可贬,视语境而定 |
文化意义 | 体现尊师重道、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
“耳提面命”不仅仅是一个成语,它承载着中华文化中对教育、亲情与责任感的深刻理解。在现代社会中,尽管沟通方式发生了变化,但这种面对面、心贴心的教导精神,依然值得我们珍视与传承。